空间吸声体一种分散悬挂于建筑空间上部,用以降低室内噪声或改善室内音质的吸声构件。空间吸声体具有用料少、重量轻、投资省、吸声效率高、布置灵活、施工方便的特点。
许多国家从20世纪50年代起已开始使用空间吸声体,70年代应用逐渐广泛。中国从70年代起开始应用。80年代应用日趋增多。空间吸声体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、面积、层高、结构形式、装饰要求和声源特性,可有板状、方块状、柱体状、圆锥状和球体状等多种形状。其中板状的结构最简单,应用最普遍。
空间吸声体多用于室内体育馆,其各式各样的形状、摆设方式,能增强室内的装饰效果,最重要的是它的吸音性能,能防止大型厅堂内产生回声缺陷,并有效降低混响时间。
“空中的建筑小品”或“可拆卸软装类声学构件”。
绿植创意
空间吸声体可以与绿色植

物相结合,并可以使用透明玻璃器皿,将植物做成微型景观。如将空间吸声体做成假山、喷泉、高山与河流等,放置在玻璃器皿中,底部穿孔吸收噪声。绿色植物本身具有多孔性,再利用玻璃器皿光滑的内壁,对噪声进行抵消,可以达到理想的消声效果。器皿的大小,与空间成正比例,大型空间做成空中花园,小型空间中可以做成体积如一盆吊兰一样的微景观。
照明创意

空间吸声体与照明相结合,将让人们获得不同的空间视觉感受。将光源内置在吸声体中,将照明设备本身设计成装饰声学构件,可以采用透光的材质和不同颜色的光源,增加空间的观赏性。也可以将照明的灯具,放置在吸声体的队伍排列里,通过光影效果,来丰富灯光的质感和空间的层次,如LED灯带的使用,就可以给分散的吸声体一条动态的主线,起到空间引导的作用。
造型创意
市面上的空间吸声体,多为几何造型、材料单一的聚氨酯吸声板,通过造型工艺加工成内部中空的方形、菱形、圆柱形、圆锥形。这类的空间吸声体,多在工厂、车间、机房中应用,若放到装饰要求较高的公共建筑中,就会缺乏艺术美感。
对这类空间吸声体进行设计时,设计师可以采用积木拼接法、折纸法,制成动物、花卉、草木等造型,灵活利用色彩构成和空间构成的知识,创造空间层叠的艺术效果。人们对空间的整体感受,大多来自视觉效果。空间吸声体需要在整个空间环境中,扮演“点睛之笔”,并综合考虑空间的整体装饰效果。
文化创意
在满足了吸声要求和装饰美感之后的环境设计,应深层次地去挖掘使用者的文化内涵,通过作品来表现地域性、民族性的精神追求。而空间吸声体作为整体空间的点睛之笔,应与周围的环境产生共鸣,反映空间要表现的思想内涵。
普遍适用性设计
将空间吸声体作为一个单独的空间构件进行设计时,设计师要考虑到它的普遍适用性。以商场空间为例,当出现调整专卖店的门面、过厅、休息区域的位置的需求时,设计师可以将空间吸声体拆卸下来,在新的人行通道上方重复使用,这样就可以节省装修成本。就餐区的顶棚,则可以选择穿孔金属板加吸声棉的处理方法,大玻璃墙对应的墙面,如果要做吸声扩散处理,则可以放置分散的空间吸声体。